Signed in as:
filler@godaddy.com
Signed in as:
filler@godaddy.com
本會董事長許士軍教授,現任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許董事長於1974年取得了美國密西根大學企管博士學位,是台灣第一個同時在密西根大學取得MBA學位的學者,曾任教於國內政大、台大、長庚、元智、逢甲等知名大學,是台灣管理教育的先驅者。 許董事長致力於提升我國管理教育及推廣管理知識,帶領本會推動「新世代樂讀推廣實驗計畫」,應用新世代的媒體科技於教學及知識推廣,試圖發展出網路時代下的新閱讀型式。 茲將許董事長近期於各式媒體與大家分享的管理新知整理如下,邀請大家一起來學習吧!
本文出自 2018 / 11 月號
在近日國內社會大眾關注新聞中,除了令人心煩氣燥和壓力沉重的中美貿易大戰以及選戰這類消息外,幸好還傳來本年度多種諾貝爾獎得主的宣布,也許給人們在心理上注入一股清新和希望的氛圍,稍為化解內心的鬱悶和壓力。」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本文出自 2018 / 08月號
在此,先要向好奇的讀者致歉,怎麼將管理和學名藥、金曲獎扯在一起,使人有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之感。但是,另一方面,這一題目也不是要故弄玄虛,因為在此所以要談的一個管理問題,確是導因於近期《科學月刊》上所刊載的兩篇文章而聯想起來的。 這裡所要探討的管理問題,就是有關成功的管理模式能否複製這一基本話題,而同樣這一問題也發生在學名藥和樂曲兩件事上面。 以學名藥而言,是指一個已成功上市的新藥,過了專利保障年限,是可以由其他藥廠依照配方複製的。 但是對於一個膾炙人口的樂曲,能否複製,似乎面臨一種不同的局面,依《科學月刊》那篇專文所報導的,乃是榮獲本年度金曲獎的一首《魚仔》,經由國內知名音樂學者的分析,揭開它之所以能夠產生扣人心弦的魅力的道理。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本文出自 2018 / 05 月號
由於近來人才危機引發了社會對於台灣高等教育的檢討,論者認為,當年教改摧毀了原有的技職教育,為造成當前問題重大原因之一,使得業界找不到一群能夠腳踏實地、認真做事的人力來源。 因而社會上興起一股恢復技職教育的呼聲,尤其以德國為師的呼聲甚囂塵上。 然而,依先進國家的經驗,尤其在個人較熟悉的美國教育體制中,除了技職教育外,還有一種存在多時,而且在數量上占有甚大份量的人才培育,卻一直未受國人重視其特殊性質和角色,它就是在西方,尤其美國所稱的「專業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本文出自 2018 / 02 月號
「喝牛奶,不必養牛。」
這是一句經常聽人講的話,也是一個淺顯易懂的道理,但是在這句話的背後,卻蘊涵了使用權和所有權間的分際與關係的重要意義。 由於在本文所要討論的,乃在於「所有權」和「使用權」兩者之比較,譬如下面兩種所有權狀況就和使用權無直接關係,因此不在本文討論中。 非為使用而擁有的狀況 一種情況是人們擁有房產的理由,不是為了要有地方住,而是為了房屋可以增值,這時買房子已不是為了居住,而是為了投資。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本文出自 2017 / 11 月號
近世紀以來,所謂「多元化」,已被認為和民主、開放、創新這些觀念同屬人類社會進步的潮流和嚮往的境界,幾乎成為了一種沛然莫之能禦的力量。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一個機構之發展和成敗,在極大程度上,乃繫於機構負責人之作為。有關成功領導者的能力和特質一般討論極多,但是往往疏漏了一個十分關鍵的因素,那就是領導人任期長短和確定性。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即使人們注意到「二代接班」這一問題,心中想到的,一則這不過是老爸將事業交給下一代,這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再則,家族企業代表一種舊式或傳統的企業型態,應該是過時的問題,又有什麼好談。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在各大媒體無不以最顯著版面和時段報導,教育部核定明年大學新生人數減招9840人,這一減招不但使56個系所消失,影響六成大學;教育部也宣稱,未來十年每年仍將以一萬人速度減少。令人更憂心的是,這種減招仍然趕不上學生減少速度。媒體所給的「大學危機」或「雪崩」這類頭號標題,令人觸目驚心。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在本文中所要討論者,聚焦於此種典範轉移對於管理中之組織的影響,按管理所要達成之任務十分多樣化,可由謀取利潤以至於非營利目的之增進社會福祉,但其基本作用,在於「群策群力,以竟事功」,此一基本作用使管理有別於人類其他活動和學問,因而含有高度實務與藝術之性質,以整合有形之實體成份和無形之創意與意志成份。在這整合過程中,組織無疑是扮演一種最主要之角色,提供整合之架構,因而隨網絡世界中之典範轉移,所受衝擊最為直接而根本。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同樣道理應用在一機構上,只憑良好的策略規劃和完備的管理系統,如果沒有動力推動,再完備的策略和組織,也是無能為力。在這譬喻中,良好的規劃和設計屬於能力,執行也屬於能力,真正的推動力量屬於權力,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人們常說管理的意義在於「群策群力以竟事功」,關鍵在於在此定義下的「事功」,它並不存在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俱,俟之百世而不惑」的標準。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教育代表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希望,我們幾乎可以從一國目前教育辦理的良窳,推測這個國家的前景。譬如大陸一場十年文化浩劫,至今舊創未癒,新傷又發;反之,台灣在經濟上能有今天的成就,也和四十年來教育的普及有著密切的關係。然而,值此距二十一世紀不過十個年頭的今天,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的教育是否已經為未來做好了準備?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在任何現代化社會中,大學無疑是一個極重要而複雜的機構。
所謂重要,是指大學對社會的龐大的影響力;舉凡形成政府政策、主導社會輿論、孕育尖端科技,以及培養高級人才等等,大學都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所謂複雜者,是指大學薈萃了各門各類的專家學者,各式各樣的觀點和態度,分別從事獨立的教學與研究等活動。對於這樣一種人數上萬、經費動輒以億計的機構,如何加以有效管理,其困難程度決不在管理一家大型企業之下。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原因在於,人們今日對於一家企業價值之判斷與評價,已不限於這一企業之獲利與競爭能力,而要探究是否負起CSR。從社會觀點,後者之重要性甚至超過前者;前者屬於「股東資本主義」時代之產物(shareholder capitalism),而後者則擴大為「利害關係人群資本主義」(stakeholder capitalism)的風潮。不過,在此所謂「利害關係人群」所包括者,由員工、顧客、通路業者以及所在社區、環境生態、弱勢族群,甚至擴及地球之永續發展,幾乎就等於廣義的「社會」。這也許說明了人們何以採用「社會責任」這一名稱的原因。換言之,今後企業所承擔之任務,不但要透過市場機制,有效組合資源提供顧客以滿意之產品或服務,更要保護和增進社會之福祉,也都是企業責任上應有之義。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更具體地說,在蓋茲基金會的資助下,由西雅圖一家公司開發出一種稱為「全能處理器」(Omniprocessor)的設備,能在5分鐘之內讓排泄物變成乾淨飲用水,不但如此,在過程中還可產生電力。據《科技新知》(Tech News)的報導,這一處理器每日可處理10萬人糞便,製造8萬6000公升飲用水和250千瓦電力。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知識與具體決策間存在鴻溝
值得注意的是,資源代表一種投入,並不等於產出的價值;因為由投入到產出,中間不但包括了選擇和組合資源的過程,還要應用技術和管理要素,而主導這一切活動的,還靠有眼光、願景、領導和想像力等方面的精神力量。將知識即直接等同於價值,乃是一種過於簡化而不切實際的想法。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在這情勢下,政府力圖經由產業升級或轉型以謀挽救此一頹勢,譬如近年由行政院所核定的「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科技化與國際化,傳統產業特色化」,也就是一般所簡稱的「三業四化」,成為產業轉型主軸。在政府文件、推廣刊物或論壇演講中,到處可見。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基本上,組織乃是達到人類社會「群策群力以竟事功」的載具或方法。然而重要的,組織之良否不在於其本身的結構或型態上如何完美,而在於它是否能有效達成組織的任務。換言之,推動組改的原因,主要來自組織任務的改變,因此組織之型態與運作方法也必須隨之調整。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在這裡還是要交代一下,所謂SOP,就是「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一般譯為「標準作業程序」,依照教科書的定義,它是「對於已納入計畫的決策所設定的行動程序,明確規定所應該採取之行動」(Hill, Black, Porter, Management, 2005, p.311)。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譬如說,任何組織要能有效運作,必須權責相當,尤其責任分明,應該說是顛撲不破的道理,然而從我們現行的憲法,到採購法,勞基法等,在實務上似乎都朝著相反方向去做。在這篇短文中,所要探討的,又是一個現實的例子,就是公營事業定價,發現在理論和現實間存在有多麼大的差距!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國內首屈一指的台大,繼李嗣涔校長8年領導之後,由醫學院楊泮池教授接任,以台大所具有的影響力量,新任校長今後將帶領學校走向哪一方向,乃是值得國人重視並寄以厚望的事。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不僅如此,人們推而廣之,只要認為一家公司的「經營績效」「社會責任」和「企業倫理」出了問題,幾乎都會在解決之道中加入「加強公司治理」這一處方。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從這些主張中,我們發現,企業的成功,不只是憑藉本身的努力,更為關鍵的,乃是來自從巨變的環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和定位;這背後包括了幾種精神,第一是「與時俱進」;第二是「創造價值」;第三是「差異化」的努力。
從這觀點看,日本一位學者田廣志幾年前即曾針對日本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失落,提出企業成功之道,在於三種能力:一、敏銳感受環境變化的能力;二、根據所感受環境變化,能夠迅速決策的能力;以及三、靈活改變組織將決策付諸實現的能力。。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大學組織設置以「教學」為重
凡是對組織理論稍有接觸的人,都會熟悉多年前由哈佛大學一位研究企業史大師,錢德勒所提出一個:「結構追隨策略」的基本命題。到今天,這命題仍有甚大啓發價值,譬如政府曾提出的種種策略,如過去的「發展台灣為亞太營運中心」,或今日的「發展服務產業或文創服務業」。這些策略之成敗,有極大程度取決於政府組織能否符合這些策略的需要,給予實質的推動和支持。同樣地,如果當前所賦予大學的功能,在「教學」外尚有「研究」──或是「服務」──也必須在大學組織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俗話說,「換了位置,便換了腦袋」,一般乃寓有貶抑之意,譏諷一個人因職位調動,改變原來所持立場。在政府部門中最常見的,就是先後在財政與經濟部任事者經常出現這種情況。然而從管理學觀點,這也支持一個重要命題,即一個人的思惟和行為,受到組織的影響或支配。如此,反而顯現「組織」在管理上的重要性:此即透過組織設計使人們表現出某種被期待的行為。將這道理放在現實環境中,如果以我們目前所期待的「創新」而言,是不是可以經由某種組織設計以引發人們的這種創新行為呢?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然而令人不解或憂心的,乃是我們在國內所觀察到的現實狀況,如在這短文中所稱的「華陀迷思」或「肥料效果」以及有關「管理顧問業」的發展,卻在在顯示在這種「知識經濟」下所出現的扭曲或困境。 首先,所謂「華陀迷思」,乃指人們心目中往往視知識為一種與任何問題相對應的──且可立即生效的──萬靈丹。舉例來說,在許多場合中,當一位講者發表某種論述後,立即會有聽眾興奮地舉手發問有關自己企業所面臨的某種難題,希望這位講者以「大師」身分,指點迷津。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但是令人感到有意思的是,他的崛起引起了究竟是誰的光榮爭奪:美國?台灣或是中國大陸?據報載,在馬總統接見美國國會議員的一個場合中,來自美國的客人當面提出,Jeremy Lin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美國人的聲明。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管理顧問服務業代表知識經濟下的重要產業
無論從哪一方面去想,管理顧問業都應該是一種極具潛力與關鍵重要性的服務業。首先,未來台灣賴以支持經濟成長,強化國際競爭力的,必須是靠以知識為主要價值創造來源的產業,而不是過去那些依賴廉價勞力、大量投資或先進機器設備這類競爭條件上的產業;其次,固然知識可以應用在產業價值鏈各個環節上,但是,無可諱言地,以經營管理做為一種整合和創新的推動機制,這方面的知識更可大展拳腳。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事實上,這些懷疑乃和我們一向所持大學和產業的刻板印象有關。然而隨著今日世界上所面臨的社會和經濟的急劇改變,這方面的觀念也都隨之調整,因而影響到大學的角色和定位,這是本文所需探討的動機。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讀者乍看本篇標題,很可能有「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之感,它們是三個互不相干的名詞。「米其林」代表法式頂級餐廳,「極地馬拉松」代表一種極為艱辛但又充滿刺激的人類探險活動,「 AACSB」則是近年世界上——尤其在近年台灣——商管學院亟欲爭取加入的一家教育認可機構。但是實際上,它們所代表的,也是在此所要探討的,卻是有關當前台灣無論企業界、政府或社會都極其關心的「品牌」問題。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以台灣面臨的經濟和產業轉型課題而言,發展服務業和以服務業為主幹的服務經濟,在大方向上,應可視為當前社會難得建立的共識。
然而,究竟什麼是服務業,以及什麼是適合台灣發展的服務業,在這一層次上,人們似乎尚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張。問題關鍵在於,人們思考這一問題時,往往難以擺脫以製造業為主軸的框架。在這種先天限制下,要想發展真正具有創新和突破的服務業,恐怕有緣木求魚之虞,這是本篇短文所要探討的主題。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目前台灣多達160家以上的大學所面臨的情勢,一般多只注意到由於少子化所帶來的嚴重危機,但實際上,同時也蘊藏了巨大的機會。例如人們在探討台灣各種新產業發展條件時,幾乎無不強調相關高級人才和知識工作者的重要和不足問題,這種訊息所顯示的,就是大學有太多可能發揮的貢獻機會。問題在於,我們的大學能否調整和改變當前大學的僵化想法和做法。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服務和服務業代表兩個十分容易被混淆的觀念,它們之間的關係常常難以分辨。然而,也因為這樣,常常使得人們的注意力,甚至政府的政策失去了方向和重點。
簡單地說,服務可能代表一種產品,也可能是一種增值因素,它的特定性質是無形的,顧客可以直接感受得到的,但是往往是難以獨立計價的。相形之下,服務業代表一個組織或經營模式,它是有深度的,也是一個體系,其目的在於針對顧客提供一個最適當的「完整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但這家公司必須經由市場獲取足夠的回收和利潤,才能生存。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2008年10月,台灣社會由於一手建立世界級石化王國的王永慶先生逝世而產生震撼,不管是企業界、文教界、媒體,還是政府,都為他舉辦一連串研討會,並出版專刊,用以追悼或探討其對於台灣產業和社會的影響與貢獻。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隨著MBA學位之受到舉世重視,使得被奉為MBA教育之麥加的哈佛企管學院(HB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更成為世界上有志於MBA人士目光之焦點。而依據調查,《財星》(Fortune)500大企業中居然有高達1∕5的CEO來自這一家學院。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近日坊間出現一本報導哈佛企管學院(HBS,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一位畢業生親身體驗的書。這本書本身並不是什麼煌煌巨著,令人感到有意思的是,本書作者乃是一位資深而且成名的新聞界從業人員,他不但擔任英國《每日電訊報》駐紐約和巴黎這兩大都市的探訪主任,而且還是「英國新聞獎」的得主,以這樣的資歷居然在2006年毅然放棄外面一切工作,申請進入HBS攻讀MBA位。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在這次金融海嘯中,幾乎凡是國際化程度愈高的國家,受傷似乎也愈重。不過各國所受傷害並不相同;以台灣而言,所受傷害主要不在金融,而在出口貿易上。
依統計,自2005年9月開始,台灣出口金額連續六個月衰退,而整個2008年對外貿易金額較2007年幅度驟減達46%之多,為28年來所僅見。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我們看看最近世界上有關大企業幾件使人跌破眼鏡的事。
就在近日,美國三大汽車公司——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瀕臨破產,在電視中出現三家公司的CEO列席美國國會,請求政府紓困。記得作者在1960年代在美國密西根大學就讀時,這幾家公司不但規模大,員工人數多,在產業中舉足輕重,而且種種企業經營創新做法甚多源自這幾家公司。雖然日後克萊斯勒一度為德國Benz所購併,但絕對沒有人會想到,進入21世紀後,這些企業巨人會在民意代表面前落得如此窘境。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在台灣的投資市場上,素有某某概念股之類名號,以凸顯這類公司所共同表現之某種特性,其中尤以所謂「中國概念股」在過去幾年受到投資大眾的重視。
一般而言,這種特質多屬於台灣的自然環境、資源條件以及文化傳統這方面的因素,由於這些因素是不會外移和消失的,所以將建立在這種優勢上的企業稱為「台灣概念股」。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隨著國內新政府上台,海峽兩岸政治氣氛趨於和解,在這種氛圍中,兩岸經貿和產業關係也似乎在緊鑼密鼓聲中加速調整腳步。表面上所看得到的,如兩岸客貨直航,政府放寬業者投資上限,還有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以及人民幣可以在台兌換等,可以都說是屬於「馬上好」的事項。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人類進入「全球化」時代,不過是近10年至20年內的事。在前全球化(pre-globalization)的漫長歲月中,人們從事任何規劃——包括策略性和非策略性的——幾乎不自覺地,或天經地義地,總以國家做為本位或範圍;凡是發生超越國家這一範圍的事,幾乎都歸之於例外狀況:在政治上屬於外交,在經濟上屬於國際貿易。但是進入「全球化」時代以後,這種堅守以國家做為策略和思考本位的傳統觀念,似乎愈來愈脫離現實。在本文中所要討論的,就是國家在我們思考模式上所占地位和角色的問題。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在今天的台灣,從原則上強調「創新」的重要性,應該是多餘的事;沒有人會反對創新,正如同社會上不會有人反對在公共場所禁菸一樣。接下來真正應該討論的問題是,如何在各具體領域和事項上落實創新:一如在今天討論策略,不是討論是否需要策略,而是如何將策略有效執行這一環節上。社會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就應該有新的努力重心。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近幾年來,有關發展服務業已成為舉國上下共同關心的議題,甚至已成為政府產業政策的重要核心。不過令人擔心的是,這個議題會不會像更早幾年時,有關發展知識經濟議題一樣的下場,熱潮一過,似乎一切又回到原來狀態。也許幸運的是,目前國內服務業的興起,較諸知識經濟,不但在客觀形勢上已經見到發展的勢頭,而且在客觀條件上也具備較有利的條件。不過在這趨勢的背後,存在著一大障礙和隱憂,那就是有關產業分類的問題。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國內企業較大規模的國際購併,可說自早期宏碁購併Altos和Counter Point以及統一購併威登這些案件開始,雖然它們都以失敗為結局,但所代表的意義是:一方面反映國內企業為了國際化,購併乃是一種必須採取的策略;另一方面,從這些失敗的案件中也獲取了不少有用的教訓。經過這麼多年,兩年前明基購併西門子手機部門時,人們一片看好,然而最後仍以失敗收場。由此可見國際購併之複雜與困難,遠超過一般人的理解程度。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根據近日報載,美國今年MBA的起薪行情較去年再創新高,依統計,一般MBA畢業生平均年薪為9萬2000美元,加上平均紅利1萬7000餘美元,合計將近11萬美元。
如果以名校畢業生而論,哈佛高達18萬6000美元,史丹福為18萬3000美元,其他如華頓、芝加哥、哥倫比亞等名校畢業生也大約如此。如果我們將這些數字換算為新台幣,大約相當於每月在25萬至50萬元之間。顯然,這在歐美社會也算得上是高薪階層,但若將這種薪資和動輒以千萬美元年薪計的CEO相較,又是小巫見大巫了。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近日國內爆發力霸集團財務危機事件,引起軒然大波,實際上,財務危機僅是藏在底層問題所爆發出來的表象,背後因素是十分深刻而複雜的。但在此僅就與企業經營直接有關者加以探討,並以近年來人們所關心的「統理」(governance)問題為其核心。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人才被公認是決定一國或一機構競爭力之最重要因素。做為培育人才重鎮的大學,更成為關懷焦點。10月號的《遠見》所刊登的「兩岸三地大學競爭力」調查,即是一例。
上述情勢下,目前國人──尤其各大學──關心者,便是如何爭取和利用政府的「邁向頂尖大學」五年500億特別預算,並在近期內提升國內大學,以躋身全球前100強。國內大學龍頭的台大就表示,將以全球排名前80的澳洲墨爾本大學為標竿,顯然就是在「排名」準則下的思惟。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這裡將教育和金融兩個產業相提並論,將它們並稱為「難兄難弟」,因為這兩個產業面臨的困境,還真的存在有太多的共同之處呢!
這是兩個範圍十分廣泛的產業,在此所要討論的,乃是在這兩個產業中居於最主要地位的──恰巧也是最困難的──兩個區塊:在教育是大學,在金融是商業銀行。
比較這兩類機構目前所處的困境,從大的地方來說,相同之處如下: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近年來,「創新」已成為舉國一致琅琅上口的流行辭彙,從政府到企業、從媒體到學校、從製造業到服務業,幾乎任何想法和作法都必然冠上「創新」兩個字。基本上,這是一件好事,有如30年前,國內各界在一種「拓展外銷,爭取外匯」的浪潮下,事實上也帶動了台灣經濟階段性的突飛猛進。然而,相對而言,創新似乎是口號喊得多,而真正實現得少,這背後原因何在?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近年來,為了使大學得以持續改進,人們逐漸重視對大學採行評鑑這一作法,這是可喜的現象,也代表一種世界潮流。但問題是,單純寄望於評鑑,以為僅憑評鑑結果就能達到持續改進這一目的,似乎是一種過於理想化的期望。這種期望乃建立在一個「人們知道缺點,就會自動改進」的基本假定上;事實上,人類是不容易接受自己有缺失這回事,「抗拒改變」也是一種人性傾向,所以聖人才說「聞過則喜」或「知過則改」「善莫大焉」。個人如此,要一個組織改變,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何謂「專業學院制度」?
所謂「專業學院制度」,係指在大學內對於屬「專業學院」(professionalschools)性質的教育單位,根據其培育「專業人才」(professionals)之宗旨與需要,制訂適合的制度,而非如目前一體適用與文理學院相同的制度。從某方面來說,這種變革並無稀奇之處。如果以我國高等教育制度師法美國大學為前提的話,在美國絕大多數的大學內,本來就有屬於「文理」(hum anity and sciences)學門的「學院」(colleges)與屬於「專業」領域之「學院」(schools)兩個不同的體系。這可以從名稱上看出,前者一般稱為「colleges」,而後者稱為「schools」;前者屬於學術性質,重視理論及研究——如果加上「藝術」(arts)——則代表大學的主體;後者屬於應用性質,主要為了培育社會所需要的「專業人才」。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近來,世界上出現了一種新的產業分類,稱之為「創意生活產業」,如果依照傳統的產業分類看來,它顯然無法納入所謂農林漁牧礦分類的初級產業;不屬於從事加工製造裝配的二級產業;也不等於三級產業的服務業,它究竟是什麼性質的產業?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被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CEO」的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儘管他卸下奇異CEO已有四年的時間,人們依然好奇,他是怎樣領導像奇異這樣一家龐大的全球性企業成功走過二十年,無論在成長、獲利以及市值各方面,一直保持名列前茅而不墜!他是怎麼做到的?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2005-07-01
彌足珍貴的,不是他最後的功成名就,而是他這一路來所接受的考驗,所做的抉擇以及因此所凝結的智慧。(本文作者為台灣評鑑協會理事長、元智大學講座教授)
非常顯然地,人們對於威爾許如此感到興趣,並非只是出自對於一位成功人物的崇拜,或只是為了瞻仰他的風采。而是認為,在他四十年的職業生涯中,由一位從事產品設計和開發工程師,經歷不同的職位和伴隨而來的考驗,最後在一群俊傑中脫穎而出。他所走過的這一條艱鉅和漫長的路程,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帶過三個人的團隊,也帶過三萬人的事業部;曾經管理過奄奄一息的業務,也管理過飛速成長的業務;經歷過收購、裁撤、組織危機,也經歷過天外飛來的鴻運」,彌足珍貴的,不是他最後的功成名就,而是他這一路來所接受的考驗,所做的抉擇以及因此所凝結的智慧。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具有古老傳統與歷史的大學,一向在社會中獲有崇高的地位和形象,不但被認為是人類知識的源泉,而且被賦予社會良心的神聖責任。然而,隨著世界環境的急遽改變,包括社會和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數位科技的普遍應用、還有全球化的潮流。即使大學,也不免受到這些改變所帶來的重大衝擊:一方面,在一種嶄新多變的環境下,大學所擔負的功能和角色是否也必須隨之調整;另一方面,支持大學日益高昂的經費該如何籌措、或由誰負擔,這些都形成十分普遍而迫切的課題。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當個人在1963年有機會到美國密西根大學攻讀MBA時,真沒有想到四十年後的今天,MBA這一學位——尤其所衍生的EMBA——在國內以及世界上許多地方,會變得如此炙手可熱。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想要寫一篇短文介紹彼得‧杜拉克這位名滿全球、享譽幾有半世紀的當代管理大師,似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為,不論從他浩瀚的論著、多采多姿的人生閱歷、世人對他無盡的讚譽,還是從他無數的真知灼見中,似乎都可以找到下筆時取用不盡的材料。但是,也許正因為這緣故,使人感到有一種不知從何說起的躊躇,其中,還包括了一份將他局限於管理領域是否得當的猶豫。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組織學習」或「學習性組織」這幾年來在國內已被喊得震天價響,學習理論大師應邀來台,也引起社會各界蜂擁聽講,儼然一陣風潮,聽後感到無比興奮,也都認為應該朝這一方向努力去做。然而,大家背過身來回歸現實後所關心和努力的,卻往往是另一回事——在此所指的,還不是指政治或社會上接連不斷的聳動性新聞,而是指人們同樣在追求經營效能方面所做的竟然是相反方向的事。如果這一矛盾現象未獲澄清與化解,令人擔心的是,大師走後,浪潮也隨之消退,一切恢復原狀。。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依管理大師杜拉克(Peter F. Drucker)的觀點,現代社會可被稱為一種「機構性社會」(institutional society),此即社會所需要的各種生活功能和服務,愈來愈仰賴形形色色的公私機構——包括企業和非營利組織——替代個人、家庭和政府予以提供。在這些機構中,大學所提供的功能和服務,主要是有關知識的創造、傳播和應用。隨著人類進入知識經濟,使得大學在社會中所扮演的功能和角色也愈形重要。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最近一年多來,在國內證券巿場上突然捲起一陣所謂「中國概念股」的旋風,幾乎完全奪走了過去十年來「電子股」的燦爛光彩,儼然成為股巿的主流之一。所謂「中國概念股」,主要指較早進入中國大陸的台資企業,經歷多年的艱辛經營之後,終於在業績上獲得突出表現,如中華汽車、正新輪胎、美利達自行車等。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近日有機會參加一個由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主辦的「歐洲科技與創新管理考察團」,訪問了瑞典、芬蘭、蘇格蘭各地一些通訊與資訊業科技廠商,因此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停留了幾天,順便也參觀了某些機構和景點。在這裡要談的,是參觀當地市政廳的一些感想。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傳統上,人們將產業區分為農林漁牧礦之類的初級產業、製造與建築之類的二級產業,以及服務業或三級產業。實際上,自巿場價值之創造而言,這三者成分一般都同時存在於一個企業之內。以旅館業所提供的服務而言,其中包含初級產業所提供的原料,及二級產業的製造產品;再以晶圓設計這種服務而言,所使用的電腦及輔助設計工具等又何嘗不包括實體產品。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管理是什麼?」像這樣看似十分簡單的問題,往往卻是最難給予中肯而恰當答案的問題。尤其管理這門學問,它和物理、化學、甚至經濟、心理這些學問不同,基本上它和外界環境的關係緊密結合,它所追求的,不在於本身理論架構如何完整、模式和命題如何嚴謹,而是如何配合外界環境條件和需要。換言之,管理學所關切的,是事實上的效果,而非邏輯上的周延。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在今天,企業全球化已成為一個幾乎是人人耳熟能詳、琅琅上口的名詞,然而在現實中究竟它代表什麼意義?不同的人似乎又有不同的理解:在有些人心目中,它是指一家企業擁有一個高踞世界某地的總公司——或稱為「世界營運總部」——坐落於一棟巍峨的大樓內,高層主管齊聚在此發號施令,管轄分布世界各地的分支組織和機構,統籌所有研發、行銷、財務、採構、人事、運儲各方面功能之規劃與決策,有如君臨萬邦。
詳細文章內容敬請參考下列網址:
Copyright © 2020 財團法人書香文化教育基金會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use cookies to analyze website traffic and optimize your website experience. By accepting our use of cookies, your data will be aggregated with all other user 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