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書香文化教育基金會
財團法人書香文化教育基金會
  • 首頁
  • 關於書香
    • 成立緣起
    • 宗旨目標
    • 組織架構
    • 董事會
  • 工作與成果
    • 大專學生閱讀習慣調查
    • 新世代樂讀推廣實驗計畫
    • 經營與管理(數位講堂)
    • 管理新知
  • 合作夥伴
  • 最新消息
  • 聯絡我們
  • 更多
    • 首頁
    • 關於書香
      • 成立緣起
      • 宗旨目標
      • 組織架構
      • 董事會
    • 工作與成果
      • 大專學生閱讀習慣調查
      • 新世代樂讀推廣實驗計畫
      • 經營與管理(數位講堂)
      • 管理新知
    • 合作夥伴
    • 最新消息
    • 聯絡我們
  • 首頁
  • 關於書香
  • 工作與成果
  • 合作夥伴
  • 最新消息
  • 聯絡我們

管理新知

          本會董事長許士軍教授,現任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許董事長於1974年取得了美國密西根大學企管博士學位,是台灣第一個同時在密西根大學取得MBA學位的學者,曾任教於國內政大、台大、長庚、元智、逢甲等知名大學,是台灣管理教育的先驅者。 許董事長致力於提升我國管理教育及推廣管理知識,帶領本會推動「新世代樂讀推廣實驗計畫」,應用新世代的媒體科技於教學及知識推廣,試圖發展出網路時代下的新閱讀型式。 茲將許董事長近期於各式媒體與大家分享的管理新知整理如下,邀請大家一起來學習吧!  

遠見雜誌專欄

諾貝爾獎得主與全知全能的迷思

本文出自 2018 / 11 月號 

在近日國內社會大眾關注新聞中,除了令人心煩氣燥和壓力沉重的中美貿易大戰以及選戰這類消息外,幸好還傳來本年度多種諾貝爾獎得主的宣布,也許給人們在心理上注入一股清新和希望的氛圍,稍為化解內心的鬱悶和壓力。  一位諾貝爾得主的沉痛箴言 在知識界,諾貝爾獎已建立極其崇高的地位,其貢獻不容置疑。  不過也不是沒有人擔心,給予一位學者如此崇高地位可能產生某些後遺症。  我的老友柴松林教授早在他1974年所發表一篇〈正確看待諾貝爾獎〉的文章中,即曾引用當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海耶克(Friedrich A. Hayek)教授的一段話。他在頒獎典禮中,以極沉痛的語氣說:「在此時此刻,我實在沒有什麼理由值得驕傲,作為一個以經濟學為專業的人,我們把許多事情的秩序完全破壞。」

他還說,「在經濟學領域有了此特別貢獻的人,沒有理由就成為全能者,可以處理所有的社會問題。」  柴教授認為,海耶克教授是一位「學養精深富厚,態度誠實謙遜,任事篤敬守分」的君子,居然在獲獎典禮上說出這樣的話,極其難能可貴,令人感佩。  事實上,他當天所說的,以及柴教授文中所引用的,遠超過以上所摘引的這幾句。不過由於這不是本文的主要論點,不擬在此詳述。本文主要想藉由世人對於諾貝爾獎這一桂冠以及大眾對科學所給予的無上崇敬這一點,提出補充的觀點。  科學幫助人們探究事物的本質 所謂「科學」,即民初五四運動時所標榜的「賽先生」(science)。從那時開始至今,人們對於「賽先生」和「德先生」(democracy)的崇敬,可說支配了近百年來國人──尤其年輕世代──的價值觀念。  問題在於,如海耶克教授所說的,有了這一桂冠的學者,並不會因而變成全能者;同樣地,科學也不代表人類幸福或人生的全部。  所謂科學,意指人類以一定的方法探求宇宙和社會的奧秘,將其轉變為一種「科學知識」。源自啟蒙時代,這種方法乃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採用所謂的「量化科學方法」,針對蕪雜多變的現象抽絲剝繭,進行分類和深究。  例如就好像講物質,到達分子還不夠細,要進一步到原子,發現原子由質子、中子和環繞的電子所組成。  科學的目的,就是企圖從以上研究過程中發現事物間的基本性質間之關係(being)或變化(becoming),進而提出某種理論,代表一種基礎知識。  而諾貝爾獎得主所做的,主要屬於這方面的卓越貢獻。  然而,在此所強調的,乃有關科學之最終價值,還是在於應用科學知識以增進人類社會的福祉,在這方面,科學誠然帶領人類跨出一大步,但是要真正產生實用效果,還得要靠其他各行各業的人,從人類需求和問題出發,將不同的事物和努力予以整合,合作努力,方克有成。  由此所獲結果,具體者,如各種先進的機器和產品;抽象者,如產業發展和政策規劃。  如果回溯人類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在物質文明和生活水準上,之所以得以有巨大進步,這種整合努力以及相關能力之提升,無疑扮演一極重要的動力。  從某種觀點而言,20世紀之後,管理之興起,以及所受到的重視,即和這種整合之需要有極基本和密切的關係。  以更複雜的整合創造新價值 問題在於,人類將知識方面的新發現,應用於現實生活之改善上,二者間存在有巨大之鴻溝。這種鴻溝每每有待其他極其複雜條件之配合,包括相關科技、設施、組織、制度、法律,甚至人們認知和態度上之調整和改變。  此種藉由整合以創造效用的趨勢,在近年來,隨著數位科技和網路經濟之發展更為明顯,而且更為複雜化。  譬如製造業和服務業融為一體,成為生態產業;生產者和消費者不再區分,而出現所謂“prosumer”之角色;又如最近突然飆紅的所謂「新零售」,更象徵數位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虛實整合」。  在這種發展趨勢下,所謂價值已非產品,而是「聯結」(connectivity),包括平台、物聯網以及大數據之運用。讓人類開展和進入一個由整合創造價值的新世界,也使得基礎知識和效用價值之間所存在的鴻溝益形擴大。  弭平知識與應用間鴻溝之必要 根據近日出版一部有關科技發展史的巨著《創新者們》(Walter Isaacson著,齊若蘭、陳以禮譯,天下文化出版),書中記載一位當時科技界的奇人,麻省理工院教授布許(Vannevar Bush)的故事,他不但是類比式電機電腦的首創者,也是在1940年代一手推動產、學、政合作機制,產生巨大影響的人。  在他向杜魯門總統提出一份具有深遠影響力報告《科學,無止境的邊疆》(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中,儘管他極力倡議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他也不得不承認將先進科學導向實際應用,才能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更高的薪資,更短的工時等無數的利益。  曾有一段時間,人們喜歡說,我們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意指知識──而非勞力、土地、資本之類──乃是創新之唯一來源。  但在現實世界中,由知識到應用,以至於產生具有經濟或市場價值的效果,絕非一蹴可幾。如上所述,要克服二者間之鴻溝,所做之整合努力,其困難和複雜程度恐不下於知識發現和創造,也應該予以認識和重視。

管理是學名藥還是金曲?

本文出自 2018 / 08月號 

在此,先要向好奇的讀者致歉,怎麼將管理和學名藥、金曲獎扯在一起,使人有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之感。但是,另一方面,這一題目也不是要故弄玄虛,因為在此所以要談的一個管理問題,確是導因於近期《科學月刊》上所刊載的兩篇文章而聯想起來的。  這裡所要探討的管理問題,就是有關成功的管理模式能否複製這一基本話題,而同樣這一問題也發生在學名藥和樂曲兩件事上面。  以學名藥而言,是指一個已成功上市的新藥,過了專利保障年限,是可以由其他藥廠依照配方複製的。  但是對於一個膾炙人口的樂曲,能否複製,似乎面臨一種不同的局面,依《科學月刊》那篇專文所報導的,乃是榮獲本年度金曲獎的一首《魚仔》,經由國內知名音樂學者的分析,揭開它之所以能夠產生扣人心弦的魅力的道理。  此時的問題是,其他作曲家能否依據這種道理譜成另一首樂曲。在這種對比下,所要問的,就是管理是屬於何者?也就是能否複製的問題。  在此首先要說明的是,將管理比喻為藥品或金曲,其對應的作品,一般而言,應該是所謂的「管理模式」,而不是一般性管理原理原則,也不是某種特定管理方法或技巧。換言之,它必須是一套模式被一家特定機構或企業予以完整地應用,因而帶給這機構某種可辨認的成功績效(performance),一如產生治療效果的藥品或獲獎的樂曲。這樣,才能將它們依照其產生的效果(effect)決定其是否算做成功。  成功的管理 一如獲獎金曲 其次,談到成功的管理模式能否複製問題,必須事先假定有這種模式的存在,事實上,我們從文獻中的確有一些被公認屬於成功的管理模式,經由管理學者剖析其成功的道理。  例如過去為人們津津樂道的IBM和GE,或是近日火紅的Apple、Facebook、Google、Amazon及Alibaba這些公司。它們經過深入分析,講起其成功的道理,鞭辟入裡,洋洋灑灑,使人產生見賢思齊之感。  然而問題在於,這些成功的管理模式,究竟是像學名藥一樣可以複製呢?還是像獲獎金曲一樣難以複製?  直覺地說,管理模式應該比較像金曲,難以複製,而不像學名藥可以按照配方與規格如法炮製──當然其間仍然存在有某些「眉角」。  藥效比管理成效更可預期 基本差別在於,藥品能否發生效果,主要取決於人體的生理反應,其間關係是可以經由科學知識與驗證予以建立,因而是十分確定的。  然而管理所應用的對象卻十分複雜的,除了機構內的各層次和不同功能的員工外,還包括外界顧客與競爭者等等。這樣使得一種管理模式是否能產生預期的效果,其間複雜與不可預知的程度,較之樂曲能否虜獲歌迷心靈,恐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這裡也觸及管理究竟屬於科學還是藝術的基本性質;這一問題在學界討論已久並無定論。  在此認為,這和論者所持觀點或層次有關:究竟是從「理論」觀點,或是從「實務」觀點來看管理而定。  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管理模式 所謂科學,其本身乃代表人類出於一種好奇心理,針對宇宙或人世間各種現象,企圖探究其背後的道理或關係的一種作為。由此所獲得的,乃是各種經過「驗證」或「否證」的「理論」(theory)。依此觀點,人們似乎也可以針對人類社會中所界定的管理現象,就其成效,探究其原因或相關事物與條件發展為某種理論,一如心理、社會、政治、經濟、人類等社會學科,這是屬於理論觀點。  但是站在實務觀點,一個成功的管理模式,乃來自經營者的選擇與構建,屬於一種人為的努力創作,並非一種自然或社會現象。換言之,這種模式乃是成果導向的,屬於整合性和外界環境互動性的內容,這使得管理模式與上述各種社會學科知識在性質上迥然不同。  微妙的是,有關管理的科學知識卻和這些基本社會科學,一般來說是難以切割的。藉由它們以解釋管理現象,基本上構成管理理論的上游知識。  這樣說來,管理知識只是代表一種科學知識的應用,而非純粹的社會科學知識,除此之外,有另一層重要差別,就是從實務觀點,一個管理模式能否產生效果,還不在於模式本身。  因為管理模式是否或如何產生效果,其間還存在有另一個被描述為「執行」 (execution)的關鍵性動態過程,使得模式的應用因時、因地、因人千變萬化,這也不是在一般性社會科學知識的範疇之內。  受制於客觀條件 管理實務重於理論 更具體地說,管理模式之發展和運用不是發生在真空狀態之中,它必須建立在一個特定組織或機構的單位之上。有關其績效之衡量,也必然是依附於這一特定組織單位而言,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  在這些觀點下,儘管學者可以針對某些管理模式探究其成敗的原因或條件,有如分析一首樂曲之成功道理一樣,但是人們卻難依循這些道理加以複製。  更基本地,如果我們追溯當初管理這一人類活動領域的起源,它主要為了解決企業經營上之實務問題,而非源自科學上的好奇心,似乎這也說明了,何以管理之性質屬於藝術成分會大於科學成分的原因。

除了「技職教育」之外 別忘了「專業教育」!

本文出自 2018 / 05 月號 

 由於近來人才危機引發了社會對於台灣高等教育的檢討,論者認為,當年教改摧毀了原有的技職教育,為造成當前問題重大原因之一,使得業界找不到一群能夠腳踏實地、認真做事的人力來源。  因而社會上興起一股恢復技職教育的呼聲,尤其以德國為師的呼聲甚囂塵上。  然而,依先進國家的經驗,尤其在個人較熟悉的美國教育體制中,除了技職教育外,還有一種存在多時,而且在數量上占有甚大份量的人才培育,卻一直未受國人重視其特殊性質和角色,它就是在西方,尤其美國所稱的「專業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  專業教育與學術教育竟大不同 在國際上,所謂專業教育的「專業」(professions)和國內一般人所了解的有明顯的差異,它不是指任何學科或職業,例如文學、物理、經濟之類,便不屬於「專業」範圍,而屬於學術性質的領域與人才。   所謂「專業」,一般所包括的,主要有臨床醫學、法律、公共衛生、金融、會計以至於資訊服務、觀光旅遊、獸醫以及管理等領域,這些多數是被稱為「師」的人才,如醫師、律師、會計師、建築師之類,在現代社會中都是屬於十分重要的服務產業。  「專業」人才的職業型態有其既定準則 雖然它們形形色色,各有特色,但是整個來說,和一般觀念中的「學術人才」(academics)卻是迥然有別的。  一般而言,被認為屬於「專業」的職業,具有以下各項特徵:  一、從事這門職業,並非只是靠一種技藝或手藝,可由師父傳授,或靠經驗習得,而是建立在某一門知識或有系統的理論基礎上。  二、從事這門職業,有其基於專門知識和訓練的職業權威性,獲得社會及主顧的承認。  譬如說,在執行業務的範圍內,社會及顧客應尊重其所採取方法或技術,不能由外行人妄加干預或評斷。  三、從事這門職業,有其行為規範。  譬如同業之間或與主顧間的關係,形成或訂定有特定之倫理原則,成員們必須加以遵守或採取自律行為。  四、從事這門職業,應體認其所背負之社會責任與功能。  雖然一般而言,專業人員所得報酬較一般其他職業為高,但這是副產品,而不應該是專業人員追求的目標。  五、加入這門職業,常須經過某種資格或條件之鑑定程序,譬如受過某種訓練,通過某種特定考試或實習,獲得某種職業團體成員證照之類。  六、屬於這門職業的份子,常會組成有某種同業公會。  一方面為保障本業之地位及發展;另一方面,亦擔負上述執行自律,控制成員資格及行為,促進同業溝通之類工作。  七、從事這門職業的人數較多,而且對於社會具有極大影響力和重要性。  因此培育這類人才,在目的和體制上,顯然和學術性質的人才大為不同。  從美國大學組織看兩者差異 有關這種差別,我們只要看美國大學組織就很明顯了。  這些屬於專業性質的單位,多稱為school,例如law school、medical school、business school之類,而非如人文(humanity)、科學(science)或藝術(arts)為主體稱為college的;例如在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內,尚有稱為Harvard College的內圈組織。  後者是指哈佛大學的大學部或本科,在這範圍內設有學士(bachelor: BA/BS)碩士(master︰MA/MS)和博士(Ph.D.)學位;相較而言,前述的各種專業性schools,則屬於外圈。  將這些專業學院視為外圈組織是有道理的。它們一般而言,本身不設大學部,而是接受來自college的畢業生。  其所授予的,多數屬於學士後(postgraduate)學位,而且各專業有不同的學位名稱,例如我們所熟知的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即是一例。  在這些專業學院內,往往也設有自己專業性質的博士學位。  例如,法律領域的J.D.,商管領域的DBA,工程領域的Doctor of Engineering,教育領域的Doctor of Education等,它們和學術性的哲學博士(Ph.D.)也是涇渭分明。  在這篇短文所要指出的是,既然專業教育和大學本科教育如此不同,自然對於兩種人才培育的理念和途徑也應該不一樣。  然而我們大學體制多年來卻對於這種差別視若無睹:有如雞兔同籠,給予同樣飼料和飼養方法。  因而在這樣教育體制下所培育出來的專業人才,不食人間煙火,產生學用落差,也就是很自然的後果。  這些年來,我們處處以美國為師,教育尤然。然而在美國高教體制如此明顯而且行之有年的專業教育,我們居然可以視若無睹,真是令人詫異。  高教鬆綁、保留彈性才是治本之道 更基本地說,如果大學是培育高等人才的搖籃,則以今日多元化的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自然也是五花八門;社會需要創新,產業需要創新,自然人才培育也要創新。  然而,不幸地,我國高等教育在一部「大學法」的規範下,其剛性的規定和標準化的要求,不能容許培育多元化人才所需要的彈性。  雖然歷經多次修正,苦苦追趕,終究趕不上社會產業和科技發展的速度。  有鑒於此,如果我們不從根本上進行鬆綁,這些努力終究是徒勞無功的。

為什麼喝牛奶而不必養牛

本文出自 2018 / 02 月號

 「喝牛奶,不必養牛。」

  這是一句經常聽人講的話,也是一個淺顯易懂的道理,但是在這句話的背後,卻蘊涵了使用權和所有權間的分際與關係的重要意義。  由於在本文所要討論的,乃在於「所有權」和「使用權」兩者之比較,譬如下面兩種所有權狀況就和使用權無直接關係,因此不在本文討論中。  非為使用而擁有的狀況 一種情況是人們擁有房產的理由,不是為了要有地方住,而是為了房屋可以增值,這時買房子已不是為了居住,而是為了投資。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人們擁有某些東西,單純只是為了滿足「擁有」這種願望,這種東西可以是價值連城的藝術品,也可以是在旁人眼中毫無價值的紀念品。  由於在此兩種情況下,擁有和使用無關,所以都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  再者隨著人類進入網路社會後,使用和所有權的連接發生革命性改變,使得人們不必再為了使用,而必須擁有某些東西,由此所帶來的顛覆性改變,是本文所要討論的重點。  首先,如果我們的討論是從使用權出發的話,基本上,人們為了使用目的,是可以不必擁有某種東西的,就如本文題目所稱,「喝牛奶,不必養牛」。 

 「擁有」才能避免與競爭者搶資源

那麼我們便可聚焦探討:為什麼為了使用而必須擁有的理由了。  首先,是物品稀少的緣故,人們深怕需要的時候會找不到,因此必須事先備存。  最可靠的辦法,就是獲得該物品的所有權,以備不時之需。  其次,並非由於稀有性,而是為了方便,深恐需要時緩不應急,只有屬於自己的東西,才獲有這種便利。

其實在這兩個理由的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獲得所有權可以排除競爭者的先占或競價;反過來說,有了所有權,便可以排除這些競爭者了,這也是一個重要理由。  長久以來,在人類心目中,所有權之重要性似乎高於交易權,除了前述所有權本身之價值以外,也由於交易權乃依附於所有權之上,然而隨著「供過於求」之情況出現,反映出行銷觀念以及「通路為王」策略之普遍化,在相當程度內,改變了所有權之重要性。  

網路世界的「連接」特性改變了一切

但是真正逆轉傳統以所有權為主的狀況的,乃是人類進入網路後,上述理由發生根本性改變。  簡單地說,網際網路在「連接」(connectivity)上的基本特性,表現出行動(mobility)、即時(real time),並達到「隨意」(ubiquity)的突破性,克服了資訊上、時間上、空間上之限制和阻礙,再加上3D列印技術的發展,也就此打破了實體和數位之間的隔閡。  這些網路和科技上的突破造就了近日出現的「分享經濟」和「循環經濟」,使得零碎的物質可以獲得充分利用,大大減少實體物品的稀少性。  這些革命性變化,使得前此所稱在「傳統經濟」中所存在的,諸如「物以稀為貴」或「以備不時之需」這些情況,幾乎都消失了。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是否擁有某一物品的所有權,對於使用該物品而言,幾乎是不再具有任何意義了。  虛擬服務市值超越實體產品 

更值得我們注意的,乃是經濟價值之內容也跟著改變,相較於所有權的有無,交易效能在人類生活上所具有的重要性已經大為提升。  我們發現,一則在當前的市場現象上,人們往往可以免費取得產品,然而卻要為使用付費,例如電信服務。  再則也反映於企業市值上,有愈來愈多市值來自於交易,而非來自於實體廠房設備之擁有,例如:提供社群服務的Facebook;提供搜尋社群服務的Google;提供交易服務的Amazon,此三者的市值都在4000億美元以上。

反之,提供產品銷售者,以在《財星》(Fortune)全美500大排名第一的Walmart而言,市值只有2186億;排名第五的McKesson,只有314億;排名第八的通用汽車,只有530億。  再以我們熟悉的兩家大企業,波音和可口可樂公司為例,它們市值也分別只有1075億和1822億。較上述結合供需,提供交易便利的網路企業,相差甚遠。  可見在網路世界中,有助於使用便利性的功能,較提供實體產品有價值許多。  最後,根據未來學大師傑瑞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在其著作《物聯網革命》(The Zero Marginal Cost Society)一書中所提到,在未來共享經濟體系與零邊際成本的社會中,將會有愈來愈多的經濟活動從交易經濟體系轉移到共享經濟體系,傳統的所有權,最後也將為協同共享統理機制所取代。  我們只要想想從多年前竄起的Wikipedia和Linux,以及近來在世界上火紅的「區塊鏈」,它們所創造的價值到底屬於何人所有?在這趨勢下,使用權和所有權幾乎完全脫鈎了。

  資本主義社會的典範移轉?

 本來資本主義乃建立在私有財產權之上,在20世紀中人類社會曾經出現共產主義政權,企圖經由國家的強制力量,甚至以暴力推翻這種私有財產權,將其歸於國家所有。

令人驚奇的是,隨著網路之發展,使得私有財產權在不知不覺間,失去了其主宰地位,人們習以為常,這有如今日社會趨於少子化,並非由於任何強制力量所造成。  使人不禁感嘆,人類價值觀之改變,也有如滄海桑田般不可思議了。

多元價值下的機構無法「管理」 ——論「統理」的由來和本質

本文出自 2017 / 11 月號

 近世紀以來,所謂「多元化」,已被認為和民主、開放、創新這些觀念同屬人類社會進步的潮流和嚮往的境界,幾乎成為了一種沛然莫之能禦的力量。 

 多元價值觀念是普世價值

 多元化有多方面和多層次的意義,但其中最為基本者,在於多元價值觀念,如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經濟成長和環境生態,異性和同性婚姻,死刑的存廢等等,這些衝突性價值觀念之可以同時存在的理由,即基於前此所述,多元價值代表一種進步的普世價值這一理由。  儘管有人擔心,在多元價值的主張下,世界就沒有是和非的存在,然而我們極少聽到有人公然反對「多元化」這一理念。

這種趨勢和潮流,出現在人類社會各種機構中,大到聯合國、各國議會,社團機構、企業組織,以至於家庭組成等等。

具體言之,在這些機構中的成員以及他們所扮演的角色,不再限於特定類型和相同價值觀念,都要給予同等尊重和權利。  但在這篇短文中,並不想就多元價值這一問題從事哲學性的探討,而是就多元價值觀念所帶來管理上的基本衝擊與影響予以說明,原因是兩者間的關係是十分根本而密切的。  在此首先簡述一下所謂「管理」的意義。  儘管管理有許多不同的定義,但一般而言,最為普遍接受的,就是所謂「群策群力以竟事功」(“getting things done with and through people.”)這一講法;也就是如何透過眾人的協力合作以達成任務的一種功能。

在此所稱的任務,幾乎可以泛指人類社會所有營利或非營利目標性行為。

欲有效管理 須先達成共識

 在這意義下最為關鍵的字眼就是「協力合作」這四個字。  試想,在管理上,如果一個機構充斥著不同價值觀念,人們將如何進行具體而有效的合作?這說明了何以人們認為達成共識乃是構成管理的先決條件;有了共識,然後才談得上發展願景,選擇策略,以及規劃和組織等等,這些屬於一般管理學的本體內容。

然而,問題出在如何達成共識?  傳統上這不是一個問題。以營利企業而言,一般直截了當地就接受了古典經濟學上的一個追求利潤的「假定」(postulate)——不管是最大或最適的利潤。

這種假定也不是沒有歷史根據的,像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企業經營主要是經由市場機制作用,為資本主謀取最大利潤。

稍後,股份有限公司出現,由股東取代資本主,仍然是以獲取利潤為經營目的,視為天經地義,這就是所謂「股東資本主義」(shareholder capitalism)賦予了企業以追求利潤價值正當性的依據。

在這觀念下,即使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專業經理人的任務也是如何為股東謀求最大利潤;在理論上,管理學被認為是一種屬於經理人的學問,至於企業的經營目的為何,經理人是無權置喙的。

利害關係人使多元價值抬頭

然而現實的發展是,在企業以外,有所謂非營利機構(Not-for-Profit Organization)以至於「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的出現。

在相當程度內,就是反映社會多元價值觀念的興起:人們認為,企業不應當只為股東效力,而應對各方面的「利害關係人」負責,這也就是所謂「利害關係人資本主義」(stakeholder capitalism)取代「股東資本主義」,將多元價值引進了一個機構的管理,帶給管理與管理學上一個重大的根本衝擊。

一項具體改變就發生在「董事會」的組成分子上。目前的趨勢是,他們不再限於投資者,而應納入勞工、婦女以及環保、消費者各種利益團體的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種基本結構的改變下,帶給了前此所稱「協力合作」的「共識」極大的衝擊和挑戰。

這一問題如果不能予以有效解決、管理是寸步難行的,因此成為一個超越傳統管理學範疇的新課題。

具象地說,在這趨勢發展下,我們似乎看到了,今後的董事會將變為如同我們所熟悉的國會或立法院的場景,董事們不再為了一種共同的價值觀念而努力,而是先要解決不同價值觀念的分歧。問題在於,這種屬於高度政治性的挑戰不是一般管理學所能處理的。

「統理」旨在維護多元、規範目標

這種趨勢,一方面說明了本文的題目「多元價值下的機構是無法管理」的道理;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為什麼近年來在社會上出現所謂「統理」(governance)的問題會被火紅地重視以及討論的理由。

統理和管理的區別即在於前者所要面對的,就是如何形成處理分歧的多元價值以達致共同目的的機制,而管理則是秉承這種目的並予以有效達成的做法。

取個譬喻,假如管理代表一把利劍,而統理則是決定誰是掌握這把利劍的主人,由他決定如何運用這把利劍。

再採一種較為抽象的講法,管理代表一種程序或方法,而統理則規範了所要實現的內容。

總而言之,隨著人類社會進入一種多元價值時代,傳統的管理也必須配合調整,在多元價值和管理之間,有待加上統理這一觀念和解決機制,否則二者之間將出現難以逾越的鴻溝。

基本上,這也再一次印證社會科學的動態發展的特質:往往乃是先有事實和問題的發生,然後才導致相應的行為與後續的理論,我們對於統理學的出現也應該作如是觀。


Copyright © 2020 財團法人書香文化教育基金會 - All Rights Reserved.

此網站使用 cookie。

我們會使用 cookie 分析網站流量,並為您最佳化網站的使用體驗。您接受我們使用 cookie,即表示您的資料會和其他使用者的資料進行整合。

接受